同一泡茶,相同的水溫和茶具,不同的人沖泡,泡出的茶湯滋味會有差別,很正常。
其實泡茶這件事真的很簡單,需要講究的地方有,但并沒有那么玄乎,把泡茶這事講得云里霧里,要么是拿泡茶當表演的,要么是故意顯擺的,再有就是用耳朵喝茶,總把這道那道掛嘴邊的。
在茶葉品質沒問題的前提下,要把一款茶泡得好喝,我個人認為主要在于茶具、投茶量、浸泡時間這三個方面,而且它們之間是首尾呼應聯(lián)系的。
茶具:蓋碗或壺外觀好看沒用,重要的是容量,多少容量跟接下去投茶量以及注水量、浸泡時間有直接關系,比如巖茶的袋泡裝是8g一泡,分別在容量100cc和130cc的蓋碗里沖泡,前者注水量和后者注水量肯定是不同的,一樣的浸泡時間,泡出來的滋味也會不同,前者相對來說會濃郁一些。因為100cc的注水量比130cc的少,從而增加了濃度。
投茶量和浸泡時間:如果是泡袋裝的茶,基本上巖茶是8g一小袋,紅茶是5g一小袋,這種就方便了些。但如果是散裝的茶,你無法確定該投放多少茶葉量,可以先自己嘗試放適量茶葉沖泡,覺得淡了或者濃了,那么下一次沖泡茶葉時,心里就會知道該放多少量。而浸泡時間,是根據(jù)你投放的茶葉量所調節(jié)的,茶葉放多了,浸泡時間應該短些,茶葉少了,那么浸泡時間則可稍微久一些。講究的人會在茶盤邊上備個克稱,若不嫌麻煩,我個人是推薦買克稱的,每次喝多少就稱多少克的茶,至少會比憑感覺投放茶葉精準。
還有一點值得提下,一款茶,如果是散裝的,剛打開包裝開始喝,條索是完整的,并無異,當喝得差不多沒了快要見底,碎茶會比較多(正常情況,茶葉又干又脆,在抓取過程容易折斷茶葉,從而碎茶就漸漸留在了底部),這時你泡包裝底部的茶葉,跟先前條索完整的茶相比,一樣的克數(shù),底部包含碎茶的會略濃些,遇到這種情況,要是你覺得濃了,出湯就應該快一些。袋泡裝的茶也會有類似情況,茶葉裝在大箱子里(運輸過程中會產(chǎn)生碎茶),一泡一泡包裝起來,當包裝到箱子底部,同樣也有碎茶出現(xiàn),一般商家都會篩選碎末,把比較碎的篩掉,但怎么篩選,還是沒有箱子剛開封前那樣的完整條索,所以這樣會造成部分袋泡裝里的茶葉包含碎茶,甚至碎茶偏多都有可能。
以上只是一個參考建議,具體還需依自己口味而定,適合自己的口味才是最主要的,所以泡茶是可以很靈活,不必看著網(wǎng)上所謂的“泡茶方法”照葫蘆畫瓢。你喜歡什么樣的口味,只需要琢磨投茶量和浸泡時間這兩點就行了,沒有規(guī)定一定要泡多少克和多少時間出湯。茶葉是因人、因時而異的東西,因為制茶人和天氣關系,所制出的茶葉會有不同表現(xiàn),比如有的茶因工藝或天氣、采摘等原因,茶味偏重,這種情況就不宜浸泡過久,否則會濃苦。而有的茶做出來茶味偏薄,無力,這就需要稍微浸泡下才出味,所以浸泡時間是沒法用準確時間去控制的,若依網(wǎng)上很多教大家的第一泡XX秒出湯、第二泡XX秒出湯的方式泡茶,那基本是個十分滑稽的事情。希望剛喝茶的茶客們能夠記住這四個字“看茶泡茶”,不同茶葉有不同泡法,5克茶葉量有5克的泡法,10克茶葉量有10克的泡法。千萬別死板照著“教程”泡茶,面對新茶或者第一次接觸到的茶葉,最簡單直接的方法就是開始試著沖泡,根據(jù)自己口味投放茶葉和調節(jié)浸泡時間,在第一泡的時候感受下淡了還是濃了,再在下一泡時候就知該快些出湯還是慢些出湯,幾次之后你就會了解某款茶的茶性,知道該怎么沖泡合自己口味。舉個例子,之前有位客人平時喝綠茶為主,第一次喝巖茶,買回去就按著他平時泡綠茶的投茶量沖泡,然后發(fā)來照片反饋味淡,我看蓋碗里的茶葉量就知道是放少了,第二天他跟我說試著多放點茶葉,香氣味道就出來了。
注水方式,我是直接注水入蓋碗,是否沿著邊緣注水還是直接注水,這個在我看來對茶葉影響不大,茶葉自身品質擺在那,一泡帶有澀感的茶,再怎樣變著花樣注水,依然還是澀。一泡口感好的茶,如果說直接注水會讓湯水口感變得不好,那這茶也不用喝第二次了。
關于水溫問題,這個已經(jīng)討論過很多次,除了綠茶有的人喜歡用溫水泡,其他茶用沸水泡完全沒問題!不要說紅茶芽頭怕燙這種讓人不明覺厲的話,如果說怕燙傷,制作過程中在焙干的時候要100以上的溫度,那豈不早燙死了?當然,這句話只是玩笑,實際只要工藝到位、采摘期到,根本不懼沸水沖泡。用80、90度的水沖泡茶,湯水確實會柔和許多,包括茶葉的缺點,苦澀感也會減弱。但一款好茶明明可以用沸水沖泡表現(xiàn)出本真滋味,還依然好喝,為什么卻要用溫水呢。沸水沖下去會把苦澀感泡出來的茶是工藝欠缺,不是水溫的問題。不過,各人有各自口味喜好,若覺得水溫低一點泡的茶更好喝,那就繼續(xù)依自己方式泡茶。
水質,不同地區(qū)的自來水存在差距,南方的自來水還好,我平時泡茶也都是用過濾過的自來水,曾聽過幾個北方朋友說過他們那的水不適合泡茶,燒開后氯氣味比較大,一般這種情況建議用桶裝純凈水就行了。好的水無非會增加點茶湯甜度,甚至湯水的厚度,拿純凈水跟山泉水泡茶,肯定是山泉水甜一些,我個人也試過不同品牌的水泡茶,農夫山泉給我感覺最好。但并不是人人都能在家天天喝到山泉水,還有承受得起農夫山泉的成本,所以只要你家的水不會給茶帶來負面影響,不必過于追求所謂的“好水”,再有,并不是越貴的水泡茶越好,即使泡了,與普通水相比,也不一定能感覺出哪好。
再回到題主的問題,題主說自己泡的茶不如別人泡的好喝,情況可以有很多,水溫、投茶量、浸泡時間,注水量,任何一環(huán)節(jié)對茶都是會有影響,所以具體哪個環(huán)節(jié)問題,因為我沒喝到所以不敢亂下定論,大致的影響簡單說下:
水溫低:湯水柔和,茶味略淡。 沸水:茶味、香氣足,優(yōu)缺點能明顯感受到。
投茶量少:浸泡時間不夠,味淡,水薄。投茶量多:浸泡時間沒控制好,茶味濃,甚至帶微苦。
需要注意的細節(jié):
提到的出茶湯時要把蓋碗里的茶湯淋凈是對的,否則會影響下一泡的口感。還有出茶湯的速度,就是茶湯倒入公道杯時,手拿蓋碗的角度決定了出湯速度快與慢,這個我覺得也得注意,做了個小測試,130cc的蓋碗,直接垂直拿著倒入公道杯的出茶湯速度到茶湯淋凈是十秒左右,如果蓋碗從斜到垂直倒入大概是15秒左右,這還要看蓋碗縫隙,縫隙大,出湯速度也會加快,縫隙小,出湯速度自然也就緩慢。不要小看這五六秒的差別,五六秒時間也是能夠增加茶湯濃度的。
有時候給客人泡茶時,在這個細節(jié)上,我會根據(jù)客人的口味適當調節(jié)出湯速度,如果對方是喜歡喝濃茶的,我就會讓茶湯緩慢流出,以便茶葉在蓋碗里多浸泡會兒。
每位茶客對沖泡茶葉都有自己的看法,我所說的不一定就都對,只是與大家分享我自己平時泡茶的一些經(jīng)驗,希望能對剛接觸茶葉的茶客同道帶來幫助。到底怎樣才算得是會泡茶的人,我想這里沒有標準,不能因為對方泡出的茶不合你口味,就覺得這人不會泡茶。但我認為把茶泡好的前提,除了茶葉自身品質基礎外,沖泡者應需有一定識茶基礎,不求有多專業(yè),至少應該對不同茶類的特性略知一二,還有不要過去追求形式上的東西,避免玄化。當然,如把喝茶當解渴用,可以不用這么講究。
茶葉是變化多端的,在存放的過程中,香氣滋味口感也會發(fā)生變化。如果一泡即將返青的茶,這個月喝,你覺得好喝,而下個月茶葉返青了,茶葉里的內含物質有了變化,也許香氣減弱,有點澀感,這時就是茶葉的問題,不是你沖泡的問題。不論是泡茶還是品茶,探尋這片“樹葉子”沒有捷徑,訣竅還是通過多實踐來學習,無他。